表面上是“安全提醒”,可以清理手机垃圾。事实上,它欺骗点击和阅读私人信息,有些甚至设置精确的欺诈陷阱...近日,4款手机清洁app因非法收集老年人个人信息被曝光。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立即进行了技术检测,严厉查处了违反移动APP的行为。
为什么越“清洁”越卡?
70多岁的李奶奶在智能手机上阅读新闻和小说时,总是会收到诸如“内存不足”、“病毒文件”和“垃圾清理”等“安全提示”。按照提示下载清洁软件后,发现“安全提示”越来越多,手机卡了。此外,李奶奶还发现,手机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诱人”的广告,如红包换钱、金币换钱、走路换钱等等。
这不仅仅是李奶奶的困惑。很多老人在使用智能手机时都遇到过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手机垃圾越清理越慢?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络安全中心的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测试。在一本小说阅读软件中,清洁软件的广告出现在正常的阅读过程中。点击后,手机下载并安装了一个名为“内存优化大师”的应用程序,在自动清理过程中不断弹出“清理手机缓存”的提醒。再次点击后,手机下载并安装了“超级清洁大师”,不断提醒、下载、清洁,重复同样的路径中继,手机上安装了“智能清洁大师”,短短几分钟,手机上就安下了四款清洁软件。在测试完最后安装的“移动管理器Pro”后,专家表示:“这个APP打开清理非常简单,有的甚至没有清理效果。”
信息安全不容忽视
专家测试发现,各种清理“高手”表面上是在清理手机垃圾,实际上是在后台窃取大量用户信息。
在“移动管理器Pro”的测试中,专家发现,在短短8.75秒内,APP读取了890个用户应用列表,1300多个手机用户身份码(IMSI),900多个手机设备身份码(IMEI)。
【/h/】专家指出,这类手机清洗软件通过高频读取手机信息并持续上传,使CPU高负荷运行,造成手机堵塞,从而达到让用户持续点击下载APP的目的,形成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APP一旦长期进驻老年人手机,就会在后台不断发送用户数据信息,制作准确的老年人用户画像,并贴上“容易被误导和诱导”的标签。这样一来,各种低俗、低劣甚至欺骗性的广告和内容就会源源不断地推给老年人的手机。更有甚者,平台可能将收集到的用户信息打包出售给犯罪分子,从事电信诈骗。
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尽快处理此事。通过技术测试,发现“内存优化大师”、“智能清理大师”、“超级清理大师”、“手机管理器Pro”四款应用存在欺骗误导用户下载和非法处理个人信息两种违法行为。要求主要应用商店下架,组织京津沪粤通信管理局对涉及的主要企业进行查处。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智能手机通常都有自己的手机管家或类似的清理软件,可以有效清理“垃圾”,优化内存,用户无需单独下载此类第三方应用。
对于用户来说,如何正确识别正规的移动应用,保证自己的信息安全?有专家建议:一是从正规应用市场或者手机自带的官网下载软件,不要只点击弹出窗口;二是对手机进行安全设置,建立“防火墙”;第三,下载应用后,及时卸载软件安装包,释放内存空间,减少卡壳。
编织密集监管的“防护网”
【/h/】近年来,APP超范围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欺骗和误导用户下载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工信部连续两年对侵犯用户权益的APP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h/】截至2021年3月,工信部已完成73万个应用的技术检查,连续发布12批外部通报,责令整改非法应用3046个,移除拒不整改应用179个,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目前,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杨晓溦透露,正在制定《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提供法律保护。
【/h/】近日,国家网络信息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必备个人信息范围的规定》,明确了39种常见类型应用必备个人信息范围,要求其运营商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提供不必要的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应用基本功能服务。其中13类应用可以使用基本功能服务,无需个人信息。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构建覆盖基础电信企业、各类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全行业服务监管体系:一是加强专项整治,加大曝光和处置力度;二是完善制度标准,尽快与相关部门出台《移动互联网应用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三是加强技术手段建设,大幅提高国家APP技术测试平台自动化测试的覆盖面和深度;四是加强行业自律,督促企业进一步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红线意识,为用户创造更安全、更健康、更清洁的APP应用环境。
发布时间:2021-04-15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