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发布:明确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人民网北京3月30日电(记者张文婷)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面部署“十四五”期间中医药工作。003010明确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规划》围绕医疗、科研、产业、教育、文化、国际合作等中医药发展重点领域,部署了十项重点工作,包括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构建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和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促进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加快中医药开放发展、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强化中医药发展支撑。

做强龙头中医医院建设一批国家中医医学中心

在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方面,《规划》指出,一方面,要加强龙头中医院。依托综合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中医医院,建设一批在疑难重症诊疗、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创新转化、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现代医院管理、传统医药国际交流等方面代表全国一流水平的国家级中医中心。另一方面,做一个优秀的骨干中医院。加强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建设,强化以中医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规范科室设置,推进建设标准落实,补齐资源配置不均衡短板,优化就医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同时,要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实施“十四五”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在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服务能力。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5年,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8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1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完成服务内涵建设, 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配备中医药亭。

到2025年,老年人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75%和85%

在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方面,《规划》提到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推动中医药预防健康工程升级。开展中医药优势国家专科建设,满足临床重大疑难疾病防治需求,打造骨伤科、肛肠病科、儿科、皮肤科、妇科、针灸、推拿、脾胃病、心脑血管病、肾病、肿瘤、外周血管疾病等中医药优势专科。巩固和扩大优势,促进特色发展。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加强康复(医)科建设。所有康复医院都配备了传统的康复治疗室,其他提供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一般都能够提供

《规划》还特别提到了提升中医药参与新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的能力。要完善中医药参与应急管理体系,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强化中医药应急救治支撑,推动中医药在防治新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中,研究包括重视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加强中医药救治能力等内容,推动建立有效机制,促进中医药在新发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加强中医急救能力建设。依托高水平三级中医院,建设覆盖各省的国家级中医药防疫基地,依托基地建设中医药防疫队伍,提升中医药应急医疗救援能力。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不含中医专科医院)全部设立发热门诊,加强感染性疾病、急诊、重症、呼吸、检验等相关科室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加固

医药应急救治支撑保障。加强中医药应急科研平台建设,合理布局生物安全三级水平实验室。加大国家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人员充足、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人才库,提高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和重症救治能力。完善中药应急物资保障供应机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提到,国家中医药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从组织管理到专家组成、技术方案等方面均有中医药相关人员和内容,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并发挥作用,实现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组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专家委员会及省级中医应急医疗专家组,在新发突发传染病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提供中医救治指导。

发布时间:2022-03-30 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