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自助挂号机、电梯、诊室附近,总有几个穿着红色马甲、面带微笑的大学生。他们都是志愿医生。“二代医生”高倍佳就是其中之一。她一边帮患者操作自助挂号机,一边利用电脑程序运行的间隙,转身回答身边另一位患者的询问。
协助患者挂号、缴费、打印报告、指导患者抽血化验并前往相应的诊室或病房.高贝佳的业务熟练程度堪比全职导游。高蓓佳是皖南医学院麻醉专业的学生。她的父母在一所医科大学的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与她并肩作战的17名志愿者中,有不少是医院员工的子女。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安徽省首家成立职工子女志愿服务队的医疗单位。在安徽医科大学团委的领导下,职工子女志愿服务已开展近10年,有近180名“二代医生”参与。高峰期,他们在减轻医务人员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医院工作力量的重要补充。
2019年,还在上高中的高蓓佳从父母那里得知这个志愿服务活动后,非常感兴趣。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天,她就报名了。刚开始工作时,她看到工作人员熟练地引导病人看病,于是就把不清楚的问题记了下来。有一次,一位外地来的老年患者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向志愿者抱怨。高贝佳仔细询问老人的需求,安抚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挂号、取药。还有一次,医院来了一个留学生患者,中英文都不流利。当时高倍佳通过翻译软件与对方约定第二天看病。留学生如约而至,高倍佳帮他办了就诊卡并挂号,还指引他找到了诊所。对方连连道谢。
“医生经常不能按时下班,晚上去病房看病人。他们是医学生的榜样,激励我们学习专业技能。”高倍佳觉得,医生负责治病,志愿者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是坚守岗位的意义。
一些志愿者是高中生。16岁的黄在合肥九中读高一,在那里他经常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今年寒假,在该院担任妇产科护士长的母亲张动员黄做咨询志愿者。起初,黄很不情愿。他觉得自己不了解医院,做不了这份工作。
“放心吧,有系统的训练。试试吧,顺便了解一下你妈妈的工作。”在张的鼓励下,黄完成了志愿者服务规范、咨询流程、防疫知识的培训,并通过了志愿者岗位考试。
1月28日,黄首次走马上任。回家后,他兴奋地和妈妈分享他是如何帮一位老爷爷抢到一个临时的耳鼻喉专家号的。很多来自农村的患者不会提前预约挂号,我会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张看来,这种志愿服务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耐心、乐于助人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孩子们感受到医务人员的专业性。“让孩子们知道医生和护士负责重要的事情。他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挑战新领域。作为中学生,要不断探索新技能,为以后的职业道路打好基础。”她说。
近年来,安徽周边很多医院都在开展“医二代”,打造医学生志愿服务队、社会爱心志愿服务队等一批品牌团队。
发布时间:2022-02-21 12:30